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助理研究员余勐认为,从心理层面来说,验配师不仅要提供助听器验配,还要承担与耳鼻喉科医生、听力师、康复师沟通病人听损情况的工作、与儿童互动、玩耍,在游戏中测量儿童主观听阈,评价他的助听效果,还要做各种听力学检测,明确诊断用户的听损程度及可能的原因等等,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职业。
助听器验配并非是“规范化”的,而是“个性化”的。对于用户来说,文化背景、不同方言需要我们为之提供个性化服务,助听器的验配也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而每个人对“最适合”的理解不同,这就要求验配师发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与用户沟通,换位思考,根据患者所处环境、生活学习的需求以及本人的性格特点、状态等推荐适合的助听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验配师需要做一些两难的选择,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人工智能在心理、情绪上只是在“模仿”、在“照猫画虎”、在“刻舟求剑”。
因此人工智能无法取代验配师的角色,它只能承担用户无法见到验配师时的机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