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岚教授
《后新冠时代听力学发展的思考》
马教授首先回顾了听力学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经有研究者对听力学产生了兴趣,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听力相关工作,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正式提出“听力学”的概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参战人员因强噪声而出现听力下降,促使包括听力学在内的多种学科都得到快速发展。回顾历史,战争、传染病流行等常常成为医学相关领域加速发展的触点。
同时,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前便开始有很多专家学者投身于听力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更多的前辈投身于并带领中国听力学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中国听力学和耳鼻咽喉科学做出的贡献应当永远被我们所铭记。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听力领域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但是马教授认为,新冠疫情会触发听力学加速发展,后新冠时代听力学发展的机遇和潜力很大。
要大力发展在线听力学教育及培训,为听力学的未来培养更多专业人士,要进一步加强听力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诊疗规范、行业规则、专家共识等制定和推广工作,推进听力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
马教授很谦虚地表示,希望自己的发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听到更多的专家和同道对听力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碰撞出思想和创新的火花。
《疫情下的医疗服务——听力及言语康复》
新冠疫情影响下,未来国家肯定会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但公共卫生投入的增加,对听力行业来说其实并非利好。
因为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健康的方方面面,有的领域可能会加大投入,有的可能会压缩。在对不同领域医疗资源和资金支持的分配下,反而可能导致对听力健康的关注整体下滑。
黄治物教授认为,公立医院的听力健康服务受到的影响会比较突出,但对于民营的听力中心可能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可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在新冠时期虽然线下门诊很少,但网络咨询量暴增。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咨询和诊断测试,未来远程和线上听力健康服务会是一个大的趋势。对我们现在的从业人员来说,如何把线下的服务搬到线上,将会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对于听力设备的厂家而言,也需要思考如何能更适应未来远程测试和家庭测试的需求。
黄治物教授
沈涵副总裁
《后新冠时代互联网医院的发展》
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微医、企鹅杏仁、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等是当前公认的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这些平台中都推出了很多功能,比如问诊、医药电商、保险、母婴护理、健康管理等。
这些服务很难说“人无我有”,都开始出现同质化了。但不同的是,他们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标签,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以平安好医生为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互联网的打法搬到了医疗领域。
沈涵先生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互联网行业的标签已经不仅仅是APP了。所以,现在对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应是包括APP、小程序、网页端、公众号矩阵、自媒体矩阵等在一起的立体定义。
对于医生个人或者医生团队来讲,如何抓住互联网医疗带来的机会呢?沈涵先生认为,具象化IP将是一个趋势,而且已经有很多不同医学领域的成功案例。例如乔杰院士、段涛教授、崔玉涛医生,他们在各类平台通过线上互动聚集了大批忠实的患者粉丝群体,既服务了更多的患者又成就了个人品牌。这种医生IP的巨大价值就把他们和一大批“普通医生”区别开来。不想做“普通医生”的焦虑和现实中患者流量的变化,会让更多的医生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医疗中,反过来又会促进更多的患者流量在线上聚集。
所以,超级粉丝和医生IP才是互联网医疗繁荣的背后逻辑!
《互联网医疗与听力言语康复》
互联网医疗是否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呢?郑芸教授分享了自己团队多年的实践经验,让大家看到了可喜的成果。
截至目前,郑芸教授团队已累计通过互联网医疗服务过1.6万余名患者,这些患者遍布全国各地。可见互联网医疗是可以让听力健康服务突破地域的限制,让优质的听力健康服务触达更广大患者群体的。
郑芸教授认为,互联网医疗在听力行业极具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郑芸教授将互联网医疗成功经验总结为三大要素:
所以,如果我们还可以为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全方位的为患者及其家人服务,那我们的行业也一定能越来越好。我们相信,听力与言语康复行业未来也一定是这样的发展趋势。
郑芸教授
Francis Kuk博士
《原位测听在远程听力服务中的原理及应用》
原位测听即是将助听器(和BTE耳模)佩戴在患者耳内(即原位)进行的听阈测试。它包括通气孔、导声管、耳道容积因素影响的真实阈值。原位测听虽然不能取代传统测听服务,但它具有便携性的优势。通过网络的辅助,只要周围的环境足够安静,那么原位测听便可以通过便携式电脑在任何时间于任何场景对任何人进行测听,尤其适合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不配合的小儿及波动性听力损失或进行性听力损失患者。
原位阈值在远程听力服务中的应用,首先所有的应用都要基于稳定的网络服务及无线助听器。原位阈值可以帮助弱听人士检查听力是否有变化,验证可听度并有助于在生活环境下对助听器进行微调。
远程听力服务在线演示
田宏斌博士首先谈起了远程听力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成人听力康复整体理念中,越发强调“个性化康复”的重要性,强调真实环境中放大效果的实际受益,而以往验配中心的放大数据和效果验证值往往在真实环境却达不到令听障个体满意的效果。
同时,听力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听障个体的听能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需要及时,实景的咨询,并对患者进行调试、评估,这些在传统的验配中心随访微调中也难以实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远程听力服务作为传统听力服务的有效补充,修正了验配室数据和实效性之间的差异,改善了长期听力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而提高了听障人士对于康复效果的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WIDEX REMOTE CARE 远程听力解决方案既有传统听力康复中助听器测试评估及效果验证部分,更有基于听障人士具体康复需求的、针对不同聆听意图的咨询、调整等操作方案,具有个性化、实时性、实地性、易操作的特征,值得推广。
田博士谈到,远程听力管理主要可应用于以下方面:指导及咨询、与助听器放大相关的原位测听、应用声音跟踪器针对特殊不适的放大进行实时实地调整、应用声音跟踪器对康复训练进行指导、设备检测等。
田宏斌博士
根据辩论前的初步统计,有44.2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替代,有55.79%的受访者则认为无法替代。
本次辩论双方也都是业界大咖,其中,沈阳方面分会场的正方代表队“北国之春队”由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宋岩主任,来自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的郑双翼医生以及来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张琦医生组成。
上海方面会场,反方“东方明珠队”则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的王云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陈建勇医生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王翔医生(原参赛选手方旭华医生临时有事无法出席)组成。
正方一辩手 —— 张琦医生
解决多个矛盾
庞大的听力障碍人群与听力学人才的缺乏现状之间存在矛盾,上班族紧张的空余时间与去医院就诊需要花费的大量时间之间存在矛盾,互联网医院便是解决为这些矛盾而诞生的。
国家政策方面也在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在后新冠疫情时代,居家、远程、云等关键词成为热点,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经过医院与患者的实践,证实云医院看诊是可行的,听力服务囊括听力筛查、诊断、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新时代的全生命周期听力管理大势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听力服务需求,而要满足这多元化的听力服务需求,就需要远程听力服务的辅助。
其实早在2015年,就已经有60岁以上听障患者的远程验配论文发布,当下更有国家政策助力,相信远程听力服务将可以取代传统的线下听力服务。
远程服务更加便利?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和远程服务发展迅猛的今天,远程听力服务确实为部分患者带来了便利,然而对于远程听力服务是否能取代传统线下听力服务这一问题,还是要画一个问号。
首先,互联网的覆盖是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服务,那么对于远程服务的开展便是个问题,例如在今年的疫情之下,很多会议转移到了网络上,那么便时常会遇到掉线、延迟等问题,在实际开展过远程听力服务之后,医院也经常遇到患者设备失联的情况,时常为排查问题折腾得满头大汗,导致用户和听力师都浪费了很多精力。
其次远程听力服务需要患者端配备多项相关设备,听力师要远程指导用户使用,这对于使用智能设备不习惯或不擅长远程操作的用户来说难度太高。
第三,听力学服务的目标是听力干预,而听力干预的核心是用心聆听认真交流,远在千里之外的听力师与患者的交流会因为中间多道信号传递而造成信噪比损失,给聆听带来困难。
反方一辩手 —— 陈建勇医生
正方二辩手 —— 郑双翼医生
技术发展网络进步
目前远程听力服务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技术不够发达带来的障碍,如果大力投入远程服务的发展,那么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实际上,很多助听器厂商已经在远程听力服务上投入了很多财力、精力,也已经达到了一些进步。目前医疗领域已经在逐步远程化,例如提前网络挂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到,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远程听力服务必将逐渐替代传统听力服务。
远程服务如何攻克难题?
对于不易配合听力服务的婴幼儿要进行测听等服务,在医院尚且需要多人协助才能完成,要靠远程服务完成实在太难,听力师的远程辅助无法真正帮助到无助的父母。
如果是老人负责带孩子,那么对于远程听力服务的接受也是一个问题,即便父母在场,如果无法熟练使用电子设备及数码设备,那么使用远程服务也是难题。
最后针对取耳模等关键步骤,目前仍需患者本人到场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服务,这也是远程服务无法完成的事情。
反方二辩手 —— 王翔医生
正方三辩手 —— 宋岩主任
人才储备任重道远
疫情为远程听力服务按下了一个加速键,目前担心的人才缺乏、准确性等问题,都可以依靠后期的发展来解决,目前国外已经有专业机构在培训远程服务的听力师,让更多人可以提供远程听力服务。
传统线下服务占用了更多医疗资源,但还有排队时间、家属陪伴等问题,一些患者的心理问题也需要重视,如果采取远程服务的话,可以很好保障患者的隐私。因此正方认为远程听力服务可以取代传统线下服务。
听力服务何去何从?
远程听力服务可以作为传统听力服务的补充,应当鼓励远程听力服务的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服务信号、清晰度等局限性,针对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及面对面交流的不可替代性,远程听力服务无法取代传统听力服务。
反方三辩手 —— 王云峰主任
辩论前
正反方辩论过程进行得可谓是如火如荼,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远程听力服务和传统听力服务之间的探讨胜负已不再重要,寻找到一条可以更好服务听障人士的道路才是更重要的!
辩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