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SS论坛 | 打造完整听力服务链,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WASS峰会第二天的行程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继续火热进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耳鸣及听觉认知障碍专科主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听力专业副主任杨海弟副教授、中国听力言语康复研究中心梁巍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康复系刘巧云主任和唯听中国总经理顾羽卿先生就目前国内助听器产业、听力学院发展、听力学研究结合讨论,摸索、探讨和开拓未来中国听力界发展的全新道路,打造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听力服务链,为本届大会的主题宗旨重新定义听力的未来画龙点睛!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是在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的基础上新成立的一个独立学系,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体系完备、多学科交叉的听力与言语科学专业之一,旨在培养从事听力与言语诊断及康复的本科学历专业人才,解决制约听力学行业发展人才匮乏的瓶颈,也是缓解医院、残联、聋人培训机构、康复机构、听力学设备(助听器、听觉仪器)验配及培训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等人才缺乏现状的重要举措,为以上机构输送大批合格专业人才。
杨海弟副教授: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如何打造产业链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这个主题,今天各大环节的人员都在,非常适合这个话题的讨论。目前言语康复良莠不齐,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如何推进?这就是我们今天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的意义所在。
梁巍副主任: 首先明确链中每个模块的角色和定位
目前的听力行业基本都是以企业为主,没有真正的统一起来。想要形成理想化的服务链,一定是要对现有的自然链彻底了解,明确每个节点角色和定位,所提供的服务是什么?
如何建立机制:有组织的链需要有机制来维持,那么如何建立,现今所谓的联盟只能是盟,真的联不起来。这方面需要突破,新的创新,创造一种新的形态-在医疗里面成为医联体,康复还是康联体,不是简单联盟,而是运作机制发挥效用。
目前链中的欠缺模块:如果要成立一个健康的听力服务链,那么首先要看现行的服务链中缺少的模块是什么?现在缺的是听力学人才,急需的是教育听力学的人才,我们缺教育听力师,目前大多数培养的是听力师,门诊听力师。目前的教育只有范围,却不够精准,而且真正实际经验并不丰富,在参观学院过程中也很欣慰,看到了学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人才能够更精准。
有了人才,各方发挥各方优势,企业发挥企业的,机构发挥机构的,第二项就是有标准,第三项是建模型,第四项就是推而广之。
刘巧云主任:完整的听力服务链如何定义?从何时开始?
既然要讨论打造完整听力服务链,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完整的概念是什么?服务从何开始?——让我们以人的生理过程来阐述,听力服务即从预防开始,那就是从胎儿开始,预防婴幼儿听力问题产生,这主要以宣传预防为主。接下来新生儿听力筛查——如果这个阶段发现问题,首先就要进行家长心里调节干预。
接下来需要的言语治疗师长期康复与陪伴,然而到了普校,普校的声学环境对于听障儿童就是灾难,噪声大,听力辅助设备不完善,环节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言语康复师前两年的辛苦可能在普校就前功尽弃。且在这时候的儿童心理也会产生变化,——这是一个接纳自己的过程,也是需要整个社会的认同——然后进入青春期,如果干预不及时,不正确可能又回到起点,再接下来的婚恋期等等,这些所有阶段都是听力服务链需要服务的阶段,也有很多未解的难题,需要我们分阶段来研究、推进、人才培养等等,任重而到来,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顾羽卿先生:作为发起人及主办方,我们义不容辞
这次的主题对于上一届会议的延伸与拓展,在上一届WASS会以后,我们与梁主任有过好几次沟通与交流确认了这个主题。其实各方独立运行,整个社会职能部门团结起来服务更多的听障人士,提高他们生活质量,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我们勇于承担整个社会责任。
虽然我们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模块,而唯听则更为渺小,但我们有义务扮演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实,今天在场人员就是一个小型的完整的听力服务链,从学校、企业、医院、残联、企业家们等等,我们可以形成联盟。
引发思索:如果有标准化的模式,这样听障人群就能享有一个连贯性的服务,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服务的一个水准。比如医生对于验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会定期随访,而对于后期的言语康复是否还有随访,答案基本为零。我们了解到医生真的很忙,真的没有时间长期跟踪一个病人,那么谁去跟踪,那么可能真的需要形成一个联盟。当然这不是某一企业或者某一机构就能联盟起来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而唯听作为发起人,我们会继续作为WASS的命题来持续进行,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