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精彩环节:专家分享,互动讨论
话题辩论:以80-90分贝为例,应该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干预?
目前业界对于重度及极重度听损人士适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干预一直存在分歧,本次峰会 “以80-90分贝为例,应该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干预”作为一个单独环节展开正反方辩论,将学术讨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熊观霞教授

支持人工耳蜗干预

尽管作为支持人工耳蜗的一方,熊观霞教授首先表明,自己并不是反对助听器,甚至家人也在用助听器。

熊观霞教授表示,在听障人士中,绝大部分都是重度之前的,在听觉康复手段中助听器的份额占绝对优势。但是80-90分贝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人选择做耳蜗,就太极端了。我们不能用极端的思想去看问题。

关于郑芸教授给出的80-90分贝助听器干预效果非常好的案例,熊观霞教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所有80分贝听力下降人群中,有多少人能达到这种非常好的效果呢?这个比例有多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因病变导致助听器无效的患儿,仍然一味依赖助听器,很可能会耽误治疗。

其实有一部分患者,因为病理性因素,对助听器是没有反应的,在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做人工耳蜗。尽管这部分人只是少数,但我们也应当考虑。

尤其对于内膜细胞突触病变的患儿,不管多少分贝,人工耳蜗的效果最好。这就是病因决定了效果,但是我们目前没有标准的方法直接检测造成感应神经性聋最根本的部位在哪里,这就决定了助听器的效果带有未知性。

如何避免这种不确定性给病人造成的损失呢?熊观霞教授认为,目前可以通过严密定期的观察随访,通过听能评估,对患者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

制约听力康复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区医疗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和人们认知发展。熊观霞教授认为,对于听损患儿,无论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早期干预。

“我也支持先用助听器,4个月的时候配助听器,如果经过几个月的评估,效果很好的话当然好。效果不好的话,1岁之前做人工耳蜗植入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如果一个听损患儿8岁之前都没有戴助听器,也是会影响做人工耳蜗的效果的。”

除了早期干预,熊观霞教授认为还进行密切随访和反复多次的言语测试,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支持助听器干预

对于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选择,郑芸教授强调,首先我们要有专业的标准,其次是要知道患者的真实需求。个体是具有差异化的,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患儿的父母就是不愿意给孩子做耳蜗,因为他们不想承担任何风险。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郑芸教授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患儿的妈妈认为听力康复的希望只有做人工耳蜗一种方式,而且要立刻两个耳朵都做。在她的观念中,助听器不会有用,最后还是得做耳蜗,不如把助听器的钱节约下来,直接做耳蜗。

然而,实际上目前80-90分贝听力损伤的孩子,其实更多是佩戴助听器,效果也不错。这个家长明显是对助听器存在误解。

郑芸教授认为,作为听力行业的专业人士,至少应该让患者或家属知道他们其实有两种干预方案可以选择,要让他们明白这两种方案的利弊。因此进行干预前和病人及家属充分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郑芸教授坚持认为,助听器干预应是人工耳蜗干预前的必备条件。助听器干预效果好、花钱少、无风险,而且助听器效果可以预估人工耳蜗干预效果,配戴助听器可以很好地促进人工耳蜗效果。

在临床中,双耳听力损失完全没有残余听力的是极少数,结构发育有问题的就更少了。郑芸教授认为, “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尽可能进行助听器的尝试,并给给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给专业的人员足够的时间去观察效果。”

郑芸教授也同意人工耳蜗植入越早越好,但不赞成几个月大的孩子仓促去做。家长给孩子做耳蜗前,也要想一想如果孩子长大后看到没有做人工耳蜗的孩子也挺好,会不会怪你呢?

郑芸教授认为助听器干预的出路是效果最大化,助听器与人工耳蜗选择的关键是,全面客观评估助听器的干预效果,充分真诚地进行医患沟通,根据真凭实据权衡利弊。


郑芸教授


首轮投票(辩论前)


次轮投票(辩论后)

WASS 2019 专家演讲介绍


郑亿庆主任

欢迎致辞

主题演讲:《老年性聋知多少》

老年性聋是指由于年龄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耳毒性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

如何提升老年患者的助听器干预效果呢?黄治物教授谈到,老年性聋如何准确分类诊断是规范干预的关键,而我们关于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及分类的研究很多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而作为验配师,更需要关注和掌握的是助听器验配效果的评估手段,这样才能切实帮到老年听障患者。

黄治物教授认为,健康的老龄化除了保持体能运动和敏捷,还应该包括认知活力和避免痴呆、保持社会参与度和积极性,能听得到讲话才能让老年人活得有尊严。对老年性听力障碍的正确干预和应对,可以大大提高老年耳聋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黄治物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跃新副教授

主题演讲:cABR与脑电在老年性聋中枢认知功能评估的应用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老年人相关的退化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老年听力损失(presbycusis or aged-related hearing loss,ARHL)是指由于年龄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的听觉功能下降的总称。老年听力损失在伴随听力下降的同时,也会带来了不少潜在的危害:如言语交流能力下降、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和避险能力下降等。其中,在噪声下的言语识别困难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其机制未清,也成为了困扰听力师和临床医生的难题。因此,探索噪声下言语识别的机制所在,以及对老年听力损失患者的干预策略调整,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一、cABR是评估语音中枢加工处理的有效客观手段。

二、结合脑电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评估听觉-认知系统,揭示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在噪声下言语识别的中枢神经机制。

主题演讲:标准化与听力学诊断和干预的未来

“技术进步改变生活方式,从一种习惯到另一种习惯”,从过去到现在,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技术进步对听力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有耳熟能详的全新技术都在为我们的听力学起着助推的作用。标准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但是标准化巩固技术进步带来的习惯,标准能够带来交互沟通的便利,更是不断进化的游戏规则,这同样适用于我们听力学。

听力学的临床检测、助听器验配、助听器性能评价、职业听力损失分级、听力伤残等级评定等,所包括的科学价值、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使得其标准化进程显得日益重要。

听力学行业标准化进程不仅仅靠文字工作,进程标准的过程更需要扎实的工作和可靠的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想象在未来听力学的发展会是如何,但是标准化一定会伴随着我们,但这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冀飞博士


曾祥丽主任/ 硕士生导师

主题演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听力障碍的防控策略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耳渐进性听力损失,在排除了噪声性、药物中毒性、梅尼埃病、耳蜗性耳硬化症、听神经瘤、自身免疫性等耳聋 后,应考虑为老年性聋。

结合全身其他器官衰老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衰老是自然规律,迄今尚无法使其逆转
避免对听觉器官的损害
避免接触噪声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避免食用引起血脂和血糖升高的食物
保证睡眠,劳逸结合,心情舒畅,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改善脑部和内耳血循环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
局部按摩
定期做听力检查

主题演讲:人工智能在助听器中的应用及基于真实生活的临床效果评估

智能声景学习的真实全球数据看,用户没有明显的共同设置偏好,的确存在有个性化的需求。用户的聆听偏好是多元化的,但这个多元化正是我们开发EVOKE APP的原因。

通过EVOKE APP我们给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设置,用户的个性化设置也会上传到云端帮助智能引擎提升运算速度。

EVOKE APP既能帮助个体用户实现个性化的聆听偏好,产生的大数据也可以帮助其他用户更快的实现个性化聆听。

在已经使用EVOKE的用户中,很多人表示这个功能对他们带来了很多帮助。有用户认为已经不需要因为一些细小的调整再回到听力中心找验配师。

从目前的案例看,我们还是建议用户回到听力门诊做一些复查。因为耳部的结构或者听力损伤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不一定是因为助听器的原因,耳部结构或听力损伤程度的变化也需要重新进行一些调试。

而且,对于用户本身,一台新的助听器也需要适应,这段适应期内我们也建议用户经常去做复查和跟踪,以便用户更快的适应。


Oliver Townend 先生


刘玉和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演讲:老年性聋新分型在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

老年性聋是伴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听觉器官退行性改变,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的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多以高频下降为主。国际上预计2050年20%的人口会在60岁以上,比目前会增加更多的老年群体,50-60岁老年性聋发病率为20%,65岁以上为30%,80岁以上为70%。男性、教育程度较低、自我生活能力较差以及有性格问题的老年性群体更容易发生老年性聋,这也正符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于老年性聋的关注也将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2017年《柳叶刀》杂志公布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性疾病中,听力损失排名第二。

全国听力残疾(含多重残疾)人共2780万,其中单纯听力残疾2004万,位居第二位。听力残疾(含多重残疾)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主,占73.58%。

高刺激速率耳蜗电图在临床上诊断具有耳蜗突触病障碍的老年性聋有一定帮助;老年性聋突触病变的诊断通过时间辨别能力进一步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选择助听干预策略,也就是说突触障碍的诊断在今后老年性聋干预策略的选择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最后,慢压缩助听器也有助于改善时间分辨能力,从而更好改善伴有突触障碍的老年性聋的言语识别率。

主题演讲:听觉脑干植入进展

听觉脑干植入(ABI)系统是使双侧蜗神经中断或无法植入耳蜗的患者恢复听觉的装置,直接电刺激脑干内的耳蜗核。ABI植入部位在耳蜗核复合体,位于脑干表面侧隐窝内、脑桥和延髓交叉处(脑桥-延髓连接)。ABI工作原理与人工耳蜗基本一致,电刺激神经通路产生听觉反应,但两者仍有有区别,ABI系统将人工耳蜗序贯排序的树状电极改成平满状的电极阵列;而且人工耳蜗植入是在耳蜗上,听觉脑干植入位置在耳蜗核上,属于中枢植入。对于不能植入人工耳蜗的病人,产生一定的听觉反应,适用于双侧听神经瘤(最常见的如NF2)、颅底骨折导致听神经中断、耳蜗完全骨化以及蜗神经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导致的听神经病。

ABI植入者应具备以下能力,在舒适听力水平下能感知中等到较大的环境声;在舒适听力水平下能感知会话言语,但不一定能听懂。多数ABI植入者还可具备,能提高对言语节奏和音量的感知,从而使言语识别能力和唇读沟通能力有所改善;对环境声的识别有一定程度提高。少数ABI植入者还具备,不依赖唇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言语识别能力。

ABI是一种能有效重建外周听觉器官和脑干分离的患者听觉感知能力的装置。ABI手术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相互合作。开展ABI必须综合考虑医疗团队的能力和接受植入者的获益。


李蕴 副主任医师


王永华 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题演讲:人工耳蜗术后不同的双耳双模式放大对聋儿听觉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不间断佩戴助听器,这种双耳双模式放大干预策略,不会干扰植入耳人工耳蜗的听觉康复效果,同时能够很好地保持和利用对侧耳的残余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停用助听器6个月,对人工耳蜗植入耳进行“优势化训练”的效果并不明显,并可能造成对侧非植入耳的残余听力听觉剥夺效应的不利影响。

人工耳蜗植入后对侧耳不间断佩戴助听器,助于双模式的尽早整合。

双模干预:人工耳蜗与助听器联合使用,能更好地利用对侧耳的残余听力,避免听觉剥夺,实现双耳聆听,使人工耳蜗的听觉效果更接近生理状态。

强烈建议:单侧人工耳蜗的植入的儿童,对侧植入前已使用助听器的,应在人工耳蜗开机同时仍继续使用助听器;对侧耳没有使用助听器者建议尽快验配助听器;

植入耳原则上建议在同等条件下,选择残余听力较差耳,以便对侧耳的助听器能发挥较好作用。

唯听西万拓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WS Audiology (Shanghai) Co., Ltd.

客服热线:400-921-7066
微信公众号:唯听助听器

沪ICP备10029788号-3